1. 首页 > 易经

中国古人怎么用易经的,古人是怎么算易经的

古人是怎么算易经的

以下是算《易经》的一个简单例子~~

首先,找五十根或者五十五根蓍草。没有也没关系,用牙签和火柴棍也行,我一般用的是围棋子。当然,如果你是自己关起门来算着玩,只要方便,用什么都行。如果你力气够大,也可以用五十个或者五十五个铅球来算卦。

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只用到四十九颗棋子就够了,如果你一开始拿了五十颗,那就拿掉一颗;如果你一开始拿了五十五颗,那就拿掉六颗。

现在,算卦第一步开始:把49颗棋子随机分成左右两组。别小看这么简单一个分组,这是有着很高深的象征意义的,象征着混沌初开,天与地一分为二。所以呢,这两组棋子,一组象征着天,一组象征着地。

第二步:天和地都有了,是不是该有人了?

不错,从任意一组当中拿掉1颗棋子(也有人说只能从象征地的右边那一组里拿),这颗棋子象征的就是人。这样一来,天、地、人,全都有了,我们的祖先管这三种东西叫做“三才”。

第三步:把象征天的那组棋子数数有多少颗,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,看看余数是几。

任何数字除以4,余数都只有四种可能:1,2,3,整除。

如果遇到整除的情况,我们就当作余数是4。好了,现在把余数拿开。

比如,这组棋子一共有20颗,那么:20÷4=5,没有余数,那我们就把4当作余数,从这20颗棋子中拿掉4颗。

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要除以4呢?这个数字多不吉利啊!为什么不除以8呢?”

答案是:这也是有象征意义的,4在这里象征的是一年四季。看来那个时代的古人并不认为4这个数字有什么不吉利的,因为整个周易的算卦过程全在围绕着4。

第四步:把象征地的那组棋子也照猫画虎,和第三步的做法一样。

比如,棋子的总数是49,先拿掉了1颗去象征人,于是:49-1=48。

48颗棋子左右分为两组,左边20颗,方才已经20÷4了,拿掉了作为余数的4颗棋子,还剩16颗,现在右边这组总数是:48-20=28,好了,照着第三步来算:28÷4=7,还是被整除的结果,所以,还是把余数当作4,从右边这组棋子里拿掉4颗。

现在,右边棋子的总数是:28-4=24。

第五步:把第二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1颗棋子,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4颗棋子,还有第四步里同样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那4颗棋子归堆儿在一起。一共是几颗呢?很好算:1+4+4=9。

注意:第五步里得出来的这个数字只有两种可能,不是9就是5,如果你算出来的数字既不是9、也不是5,那就说明你前边有哪一步算错了,你就从头再来吧。

好了,从第一步到第五步,这套动作做完,叫做“一变”,意思是“第一套规定动作”。

嗯,刚刚在第五步里不是说全部被拿掉的棋子“不是9就是5”吗,所以,象征天与地的那左右两组棋子在分别被拿掉余数之后,剩余的棋子总数不是40就是44。

按照上面的例子,左边一组剩余16颗棋子,右边一组剩余24颗棋子,总数就是:16+24=40。

从现在开始,“一变”结束,“二变”开始。换句话说:第二套规定动作开始。

“二变”的第一步:把“一变”最后剩余的左右两组棋子重新混到一起,然后再随机分为两组。

刚才我们“一变”结束的时候,左边一组剩余16颗,右边一组剩余24颗,现在混到一起,一共40颗,再随机分为两组。

“二变”的第二步:和“一变”的第二步一样,从任意一组当中拿掉1颗棋子,我们就当是从右边一组当中拿掉1颗吧。好了,又是天、地、人,三才具备。

“二变”的第三步:和“一变”的第三步一样,把象征天的那组棋子(左边一组)数数有多少颗,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,看看余数是几。

我们假设这一组的棋子一共13颗,算法是:13÷4=3余1。

余数是1,我们拿掉这一组中的1颗棋子。

现在,这一组棋子的剩余数量是:13-1=12。

“二变”的第四步:和“一变”的第四步一样。

如果象征天的那组棋子总数是13颗,那么,象征地的这一组(右边一组)的棋子总数就是:40-1-13=26。

怎么才能用易经算卦

易是变化,经为方法(或说经典)。

即阐述变化的经书(易之经),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,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。只是非常深奥难懂,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。

《易经》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。历代正统派的学者,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,大致说来,推崇它为“群经之首”,致予无上的敬意,相反的,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,近于巫祝的诬词,卑不足道。

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《周易》以后,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,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。甚之,近代以来,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,《易经》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,但到了商、周之际,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,把它由卜筮的范围,进入“天人之际”的学术领域,由此《周易》一书,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。

自东周以来,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,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,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。 因此,如要研究中国文化,无论是春秋、战国时期的儒、道、墨和诸子百家,乃至唐、宋以后的儒、佛、道等诸家之学,不从《易经》探研,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。

“易更三圣”,这是秦、汉以后的作者,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,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。 秦、汉以后,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,开始画八卦的,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;演绎八卦的,当然是周文王;发扬易学精义的,便是孔子。

因此说“易更三圣”,就是指画卦者伏羲,演卦者文王,传述者孔子。事实上,文王演卦而作“卦辞”,他的独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,而发扬扩充之,便著了“爻辞”。

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?据汉儒的解适应症,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,父子相从,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。关于这个问题,如此结案,是否公允而有理,还是很难认定。

开始画卦的,当然是伏羲,这是毫无疑问的事。经过文王演卦,周公祖述,孔子发扬以后,硬要赖掉周公在文体学术上的功劳,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,于心难安。

同时,又轻易地溜掉“更三圣”的这个“更”字,也不应该。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,所谓“易更三圣”才,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,才得发扬光大。

由伏羲画八卦开始,到了商、周之际,再经过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,才建立了《周易》学术思想的系统。因此,可知“易更三圣”一语,严格的说,应该是对《周易》一书而言。

如果说对所有易学系统来说,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,似乎有点牵强。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,便是“文王演易”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。

伏羲画卦,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,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,却有四种说法:(一)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。(二)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。

(三)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。(四)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。

主张第一说的,以王弼(辅嗣)等为最有力,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,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,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。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汉考据确定,实在不容易,而且几乎是绝不可能的事。

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,大概是从“文王演易”这个“演”字,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,只能说是对《周易》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,以及《周易》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,这是无可否认的,都是文王的杰作,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,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,为什么《连山易》的排列以艮卦为首,《归藏易》的排列为什么以坤卦为首等问题,都是值得研究的,王辅嗣的主张,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,仍是伏羲的创作,这是最为有理的。 《十翼》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,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《十翼》之说,“翼”,当然是羽翼的意思。

《周易》一书的内容,有十种论著,都是辅翼易学,发扬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。这便是:①上经的彖辞。

②下经的彖辞。③上经的象辞。

④下经的象辞。⑤《系辞上传》。

⑥《系辞下传》。⑦《文言》。

⑧《说卦传》。⑨《序卦传》。

⑩《杂卦传》。这是郑氏对于《周易》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,凡欲研究易学者,应当先加了解。

至于有关《十翼》的作者问题,大致说来,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。 一般的认定,《十翼》都出于孔子的手笔。

这是传统的观念,完全属于尊孔的意识所出发。 其次,认为文王作卦辞,当然没有问题。

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,并且根据《左传》中“韩宣子适鲁,见易象”说:“吾乃知周公之德”的话,更为有力的佐证。汉末的学者马融、陆绩等,都同意主张此说。

事实上,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,有许多地方,彼此互有出入,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。复次,除了象辞、彖辞以外,关于《系传》以及《序卦》、《说卦》等篇,不但它的文词、思想,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,严格说来,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。

其中有许多观念,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。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,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,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。

怎样用易经占卜

占卦很复杂,给你说了未必你能用, 拿50根蓍草,一根放前面为太极,还有49根,然后分左右手把49根随意分贰,把两把里的蓍草随意拿一根挂左手的指缝中,最好挂小拇指那里,在4个4个的数左手的有几个4,数完记录下几个4和剩余是几,这就是乾的上大下小,在4个4个的数右手的有几个4,这里的就要把大数写下面,小数写上面,把两手剩余的夹在中指,这代表闰,这就是一小次,4小次后,把所有的蓍草重新放一起,在开始第2大次,4大次就算大衍结束了,下面开始排卦,解卦,变卦,通卦,鼓之舞之,你能不能做好理解好就是你看你自己了,这目前是中国唯一还原古人的占卦方法了 蓍草在河南神淮阳县太昊陵里人祖爷坟后面有个蓍草园 到了秋季去求得一把就行了,。

为什么说易经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智慧

第一,从易经诞生的时间上看,中国古代没有比它更早更完整的哲学理论著作。

第二,从易经的影响上看,对后世万家哲学,最明显是道家一派的影响甚大,其影响到现在还延续着。第三,从易经本身的内容来看,它极具象征性地记录了中国上古时代以来的社会认识,是中国人开始以自己的智慧认识天地,社会,人生的标志。

《易经》,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,并被儒家尊为“五经”之首。《易经》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,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。

它的中心思想,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。

在中国古代,易学主要有哪两大流派

易学,包含了《易经》本身以及人类对《易经》研究的一切成果。

从汉朝开始,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《易经》的经师。他们或是作注释,或阐发义理,或者是挖掘象数,逐渐形成了“易学”。

《易经》所特具的“象数”与“义理”深刻内涵,历代易学家有不同的见解,形成了各种观点,多种流派,影响最大的主要分为象数派、义理派两大阵营。易学的义理派是对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做进一步阐发和应用,并以此来解释人事和天道的变化,以及用《经》、《传》来说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等等。

现代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《周易》中的科学思想的,被称为“科学易”,属于义理派的成员;现在有一些学者在论坛上讲《易经》的,也大都属于义理派。象数派一般是指在中国历史上,那些能掐会算的高手,比如姜子牙、范蠡、文种,张良、诸葛亮、僧一行、刘伯温等等。

从《易经》象数学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又叫“术数学”,术数也是历朝历代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谋略家、思想家的必修课,简单地归纳有面相、风水、观星、八字、占梦、六爻、占侯、测字、六壬、奇门等科目,另外还有中医药学、养生等学科,可见所谓的“象数派”,大都是一些实干家。象数、义理两派的总和为“易学”,“易学”中的象、数、理、占是一个整体,如果仅仅能说会道,只懂得其中一二的,便称不上精通“易学”。

玄学,是魏晋时期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主要哲学思潮。玄学,即玄远之学,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,并多以立言玄妙,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。

这一学派把《周 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称作“三玄”。玄学家们用经过他们改造过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《论语》、《周易》等著作,对汉代繁琐经学进行了改造,是易学史上的一大重要流派。

玄学派易学的创始人是王弼,他以玄学观点来注释《周易》;王弼“得意忘象”的解易风格,开了后世义理解释《周易》的先河。当时的代表人物还有何晏、嵇康、阮籍等人。

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,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;是由汉代道家思想、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。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,产生了包括山、医、命、卜、相在内的五种体系。

山,所包含的内容是指修身养性,***内炼等,主要有:导引、内丹术、外丹术、武术等。医,就是古代中医系统,治疗手段分为:针灸、汤剂、推拿、祝由、方剂治疗等。

命,即命理,就是占算人生命运的学问,有八字、紫微、星命等。卜,即占卜,主要有:太乙、六壬、奇门、六爻、梅花等。

相,为相学,有相地术(风水),相人术(面相、手相、骨相)等。从易学与玄学的介绍可以看出,易学所包含的学术内容更广泛,玄学是易学的一种哲学流派,所以两者是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

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,我们经常说“风水”,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统称,一定要分清楚的话,应该说“风水学”指的是风水的整体学问,光讲“风水”,指的是风水方面的技法而已。可以说“易学”就是指整个关于“易”的全部知识与学问,“玄学”是指“易学”里的一个技术流派,以“术”见长,相对来说范围较窄,但不管二者是如何的“易”,还是如何的“玄”,只要你想去研究,而且想稍微有点成绩的话,那一定会黑发进去,白发出来的。

可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,偏偏就有那么多的智者,会穷期一生孜孜不倦的去研究,并且留下了一个个富有色彩的传奇故事。是的,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研究、关心自己与人的命运更有吸引力了。

中国古人怎么用易经的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霸气周易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